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1920年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1920年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4 02:13: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第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寻根”、“先锋”派小说的乡土创作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一场声势海浩大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一批知识青年在乡村积累了短则一两年,长则数十年的生活经济验。他们不仅切身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苦力活,而且目睹了乡村的贫困与蒙昧。尽管这一历史潮流终究以回城的方式结束了,但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仍然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的资源和精神背景。

经历了十年的历史动荡后,乡土文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复苏。流派化被溶解,以地缘文化为特色的作家群出现。燕赵文化区有刘绍棠、浩然、铁凝、谈歌、关仁山等。秦文化区有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晋区文化有马烽、张石山李锐等。齐鲁文化区有莫言、李贯通、张炜等。楚湘文化区有古华、韩少功、残雪等。吴越文化区有高晓声、汪曾祺、余华、苏童等。

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多都有过知青经历。“寻根”和“先锋”文学思潮是80年代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1985年后,文学的“去政治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众多“寻根”“先锋”作家都把现实生活等同于现实政治的理念带入到他们小说创作的空间中,把对生活的远离看作实现“文学是文学”这一目标的绝对前提,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阿城的《棋王》、苏童的《妻妾成群》、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的宗旨是遵循知青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记忆。他们记忆中的贫困山村,异域风情,人伦习俗等,成为他们找回失去青春年华的背景,也是他们写作的前景材料。知青的个人记忆被放大为集体的、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讲述个人的记忆被置放到历史的中心,被改写成讲述民族的历史。但寻根群体重点不在于讲述历史,而在于历史地讲述,他们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界线上思想着的历史主体。

“寻根”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粱》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又有寓言性的特点。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读者可以领悟,但故事犹如久远的传说,带有神秘感,故事的语境和主人公们的生存处境似乎与我们无关,但它指向的又仿佛是我们的生活或现实的处境。“先锋”文学发生地实际在西藏拉萨,中心舞台在上海。

西葬的马原、扎西达娃最早在西藏模仿马尔克斯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后来在上海走向全国。先锋小说主要代表作家如余华、孙甘露、格非、叶兆言、苏童等,都是生活在上海周边江浙两省的作家。“先锋”文学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它让文学更注重在“形式”上的探索,更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受到先锋作家的普遍认同。

文章TAG:乡土文学1920特征1920年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