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有句话是魏什么蜀什么吴国打酱油,为何东吴后期变成打酱油了

有句话是魏什么蜀什么吴国打酱油,为何东吴后期变成打酱油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21:18:3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首先这句话说得就有问题,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东吴在赤壁之战后是打击曹操的主要力量。在赤壁之战前当然只能说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所以东吴依旧是抗曹的绝对主力。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割据徐州的陶谦,继任陶谦的刘备,以及之后的吕布,割据淮南的袁术,占领河北四州的袁绍这些人。

东吴的建立者孙策在195年进入江东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很强大的势力,直到建安五年(200年)之前,孙策才平定江东,直面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意图北上徐州,但是被陈登打败。这一时间内,东吴作为割据政权和曹操的互动是十分活跃的:比如袁术僭越称帝,作为袁术部将的孙策立刻表明背叛袁术,同时写书信和袁术决裂,其后又和曹操控制在许昌的汉朝朝廷相联系,最后被官拜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孙策对于袁术的决裂使得袁术元气大伤,加之吕布和曹操的打击使得袁术最终败亡。当然孙策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在建安五年(200年),孙策率领军队到达丹徒,意图再次攻打广陵从而进取中原,但是在准备阶段,孙策出去打猎,最终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伤重而死。赤壁之战作为合作的孙吴政权对于曹操的打击十分之大,以至于曹操在后期把东吴作为最重要的对手。

赤壁之战后,天下还残存的诸侯主要就是窝在关中和凉州的军阀,这些人大大小小很多人比如韩遂,马超等人,在益州的刘璋,割据荆州南面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的刘备以及坐拥江东的孙权,这些人里面对于曹操威胁最大的就是孙权。东吴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率领的东吴主力部队就开始北上长江攻打曹魏在荆州长江以北的重镇江陵,同时孙权发兵攻打合肥。

迫使曹操在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建安十四年)就开率领大军进发淮南的重镇合肥抵御孙权,最终无功而返,江陵城被东吴攻破。建安十六年,孙权修筑军事要塞濡须坞意图北上,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从邺城带兵南征直到第二年才到达濡须坞意图和孙权征战,曹军虽然攻破孙权在长江的江西营,俘虏都督公孙阳,但是久而无功,曹军北撤,曹操还把合肥城以南的百姓撤离结果导致恐慌,十多万户的百姓逃到江东。

曹魏的合肥城以南的地方彻底空虚。建安十九年,孙权攻克淮南的皖城,曹魏在淮南的前线直逼合肥,这一年曹操再次带军意图南征,但是这一年孙权和刘备相争,而且伏皇后的信件爆发,曹操停军。建安二十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北上合肥,意图一举拿下合肥城,但是被张辽逍遥津之战打倒士气,最后围攻数日不破只好选择撤退。建安二十一年十月曹操再次南征孙权,部队第二年到达濡须口,双方对峙之后,曹操留下夏侯惇驻守再次退兵。

建安二十三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这一阶段的曹操才正式和刘备交手,被刘备在汉中之战打得大败,而后关羽北伐,直逼许昌,曹操才把军事中心放在了刘备身上,但是荆州别孙权偷袭之后不久,关羽撤退被斩杀,曹操的威胁消失。不久之后去世。所以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重心依旧是东吴,这种态势一直到延续到魏明帝的早期被孙权发动“石亭之战”打的大败。

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

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

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

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

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

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

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

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

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文章TAG:酱油有句吴国东吴后期

最近更新